2018天好蓝 : 2019天好南

2020-01-01 11:12:12 webmaster



引子


这仿佛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一个学渣知耻而后勇,悬梁刺股地努力,成绩从不及格到及格,从及格到中等,然后……学霸是那么容易练成的吗?


2015是50分,2016是60分,2017是70分,2018是80分,2019是90分吗?可惜不是,而是重回70分。2018天好蓝;2019天好南——这就是今年蓝天的故事。


1.jpg

2019的蓝天



比较:去年今日


从2015年开始每天拍蓝天一直到了2019年,从对明媚蓝天的大惊小怪到去年对蓝天白云都有点儿免疫了,可今年明显感觉雾霾天又多了起来,连70周年的国庆阅兵,居然都没见到蓝天。那就先来看看全年的天。


2.jpg

2019全年的天


主观感觉2019年的蓝天明显不如去年,那么这种主观感觉是怎么得来的呢?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与2018年相比,优良的比例基本一致,在77%-78%左右,优的天数今年还更多了七天。但是重度和严重污染的天数从去年的5天增加到了11天,中度污染以上的天数从去年的17天猛增到了33天,几乎增加一倍,差点儿回到了2017年37天的水平。


3.jpg

2018年与2019年对比


照片视觉感受的蓝天比例在45%-50%之间,差一点儿能到一半,还算不错,所以说主观感觉今年不如去年,主要不是蓝天少了而是霾天多了。


4.jpg

2018年与2019年对比


雾霾天多了,但今年戴口罩的人明显少了许多,以前大街上都是戴口罩的人,现在口罩被戴成了这样——不防雾霾,专显脸小。


5.jpg


空气净化器的销售,也从前两年的火爆逐渐降温了许多。从中可以发现一些端倪:虽然2019年重度污染天数回升了,但这些年雾霾天的污染程度确实下降了。


2015年12月21日起连续五天严重污染的世纪大霾,21日AQI指数为近400;2016年12月3日4日连续两天严重污染,4日AQI指数为331;2017年元旦到1月4日连续四天严重污染,3日的AQI指数为319;2018年没有连续的严重污染天,11月26日的AQI指数为267;2019年1月12日13日连续两天严重污染,1月12日AQI指数为261。


最差的天儿比起五年前污染指数也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没有太多连续污染的日子了。


6.jpg

2015-2019数据最高的严重污染等级雾霾天


重度+严重污染的天数,从2015-2019年,分别是25天,33天,21天,5天,11天,虽然今年有所反弹,总体趋势还是迅速下降。


7.png

2015-2019重度+严重污染的天数



原因:“病根”确认


2019年初,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发布了京津冀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的研究成果,2000多名环境科学、大气科学、气象科学及行业治理的科学家自2017年4月起集中攻关,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大气重污染的成因。蓝天很南,看不到蓝天的原因也确实更南,终于,终于,我们终于在治理差不多的时候把原因搞清楚了,不用再瞎子摸象般地无的放矢了。


核心原因:远超环境承载力的污染排放强度是主因——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钢铁、焦化、玻璃、石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煤电、采暖、农村散煤)、以公路为主的交通结构(柴油货车),使得一次污染物排放量远超环境容量。


气象诱因: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快速积累是诱因——京津冀地形造成“弱风区”特征明显,一旦出现低风速、高湿度、逆温层等不利气象条件,极易产生本地积累型污染,而区域间的传输影响也占到了20%-30%(北京受传输的影响达到了60%,算它倒霉)。


爆发动力:大气氧化驱动的二次转化是大气污染积累的爆发式动力——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物等组分的二次转化生成助推了PM2.5秋冬季爆发式增长。硝酸盐成为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因此现在氮氧化物的减排刻不容缓。


综合上述,京津冀空气重污染是化石能源燃烧的强排放污染物在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的综合作用。秋冬采暖季更是雾霾易发生的重点时段。


8.jpg

五年来供暖季与非供暖季AQI指数的分布


治理雾霾具体措施的减排贡献也得出了分析结论。对二氧化硫的减排,燃煤锅炉整治最重要;对氮氧化物减排,电厂超低排放最主要;PM2.5减排是工业排放最主要;散煤燃烧的治理针对的是冬季空气污染。


因此未来的治理重点是区域协同治理、产业结构升级、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减排。


成效:中国速度


花了30年,洛杉矶洁净空气花了50年,中国从2014年爆发出对雾霾的空前关注,到2019年,五年过去了,效果如何,达到欧美那般的蓝天白云,又还需要多少年呢?先看看我们拍的这五年1826天。


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也体现出中国速度,诸多的措施加在一起,空前迅速地改善了京津冀的空气质量,成效举世瞩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一篇53页的报告,专门点赞北京的空气治理,核心就是:北京用5年搞出来的雾霾治理成绩,全世界还没人做到过。从下图可以看出,五年之内,优良的蓝色比例急剧扩大。


9.jpg

2015-2019年AQI指数对比

10.jpg


北京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目标和举措。目标是到2020年PM2.5浓度明显降低,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下降25%以上,PM2.5年均浓度46-55微克/立方米,市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成效如何呢?2013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89微克/立方米,2017年降为58微克/立方米,2018年为51微克/立方米。从重污染天数看,按照今年我们天津的蓝天照片,重度和严重污染天数共10天,相比2015年的25天,大幅下降了60%。同时优和良相加的天数达到了四分之三,蓝天幸福感不用说了,目标无疑是达到了。


11.png

2015-2019年各个等级的天数对比


但北方寒冷地区采暖季的空气污染还有更长的路,京津冀及周边污染传输通道的28个城市2017-2018年采暖季PM2.5平均浓度为85微克/立方米,比年均浓度高了50%左右。


中国用了四年时间,北京PM2.5浓度降低了35%,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距离欧盟15微克/立方米,美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大气质量健康标准的10微克/立方米,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2015年中国三亚的PM2.5浓度是17微克/立方米)。下一步,就是学渣到学霸的逆袭啦。

目标:美妙愿景



中国大气环境的长期战略目标是,2050年基本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


中期目标是20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五年努力达到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再用五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


第一个五年京津冀重污染天数从75天降到28天,全国的空气质量也大幅改善。


生态环境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全国338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9.3%,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周边“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为50.5%,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北京优良天数为62.2%,PM2.5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


第二个五年,2022年,冬奥会开幕的时候,也许举办地北京与河北PM2.5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过渡期初级目标上限——35微克/立方米,这样一个阶段性小目标,是可以期待的。下图是河北省邢台市的空气质量控制预测,如果重污染的邢台都能做到,其他城市还有什么疑问吗?(当然,按图数据来看,2019年邢台应该做不到预测的曲线值)


12.jpg

邢台大气质量治理预测


但从长期目标来看,依然任重道远。且不说10微克/立方米与现在50微克/立方米的差距,就从治理渠道而言总是先易后难,越往后难度越大。治理二氧化硫相对容易,氮氧化物就比较难,VOCs更难。能源结构、产业调整、交通污染,更都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学霸的逆袭需要时间和坚持。



关联:气候变暖



与中国北方蓝天/雾霾斗争相呼应的,是地球气候变暖——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2015年至2019年为有历史记录来最热的五年。中国气象局的《2018中国气候公报》也显示,2018年我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5℃,春夏气温创历史新高。对此人类只能自我解嘲地说,虽然2019年很热,但也可能是未来若干年最凉快的一年。


1975年,Broecker在《科学》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并预测了气候变暖,到2015年,全球温度曲线几乎完美契合了他的论文预测。


13.jpg

Broecker对全球温度预测与实测比较


世界气象组织《2015-2019全球气候报告》指出:自工业化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1.1℃,比2011-2015年上升了0.2℃。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最理想的2050年1.5℃温升,我们只有0.4℃的空间了,而近五年就增加0.2℃,我们有信心在后30年内只增加0.4℃吗?


14.jpg

1850-2018全球平均温度距平

(相对于1850-1900平均值)


若要实现“巴黎协定”控制二氧化碳浓度450PPM的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核心,尤其是能源生产、工业和交通运输的排放。这也正与我国空气质量的控制目标一致。因此,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将是健康中国和可持续中国的最佳战略。


联合国气候峰会科学咨询组主席佩特里·塔拉斯表示:“要阻止全球气温2℃温升,当前气候行动水平需增加至3倍,要将升温控制在1.5℃,则要增至5倍。” IPCC的1.5℃路线图提出的是到2030年,全球CO2排放降低45%,且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15.jpg

1990-2017二氧化碳浓度趋势


2019年11月5日,世界各地的1.1万名科学家联名在《生物科学》发表题为“世界科学家对气候紧急状况的警告”文章称,世界正面临气候危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地球气温的升高,潜在不可逆的气候临界点以及自然的强化反馈(大气、冻土、海洋)可能从温室导向“热室地球”(Hothouse Earth),后续的气候连锁反应可能远远超过人类的控制。


2019年是好南的一年,高温、台风、暴雪、干旱等极端气候频发,而北极融化、亚马逊山火、珊瑚礁死亡、威尼斯淹没等场景震撼着我们的神经,其源头都隐隐指向气候变暖,就连2018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也首次颁给了气候变化经济学。


16.jpg

2019年的极端气候



尾声


今年八月穿越在盘山的高速公路上,窗外的白云仿佛腻腻的奶油流淌在山上,时光静止,不禁想起童年蓝天下的草垛……

今年十一月晴朗的冬夜,在小区里抬头就看到了标志性的猎户座,渐渐地,更多的星星进入眼帘,数了数,能看到四五十颗星星,不禁想起三体3云天明送给程心的那颗……

在明年,也许我能在城市看到银河……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这五年1826天的蓝天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